兴国园是因千年古塔兴国塔而著名的园林。兴国塔位于江阴市南街,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(976—983)年间,属楼阁式砖木结构,它原是太平兴国教寺的7级浮屠,解放后经过数次维修,现6层以下仍为宋时原物,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兴国塔是江阴古城悠久历史的见证,是江阴一本活的教科书。
旧景换新颜,兴国园以文化传承与历史凭吊为主旨,以古塔为主景,用砚池来分景,共分为凭吊纪念区、怀古赏景区、诗文化景区三大功能区。建造了以历史文化传承为脉络的大雅堂、椒山亭、磬音亭、鱼声阁、悔余庵、颐春阁、上湖草堂等仿古建筑,再现了江阴已消失的“善政桥”、“圣母桥”、“小虹桥”、“太平桥”、“暨阳桥”、“进贤桥”、“鸿渐桥”等7座古桥。
兴国园体现了宋代文人山水写意园林的“诗中有画”,演绎了江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宣扬了江阴人民“人心齐,民心刚,赶攀登,创一流”的不屈不挠的精神。兴国园,是怀古赏今的教育基地,是市民休憩、健身的极佳去处,她是江阴的一座“城市绿洲”。
牌楼
牌楼,古时称牌坊,这是兴国园的正门。“兴国园”的建造,采用宋画中官宦住宅及城市小型住宅的形式来构建,整个建筑显得端壮、大方而又灵巧,亭台楼阁无一不透露出宋之韵味,隐隐还透着江阴人的美学趣味和吴地文化品格。
“文笔无语,静观青山依旧江水东流;砚池有水,难抒要塞风云古城沧桑。” 古塔砚池作证,却道不尽说不完“忠义之邦”的江阴城,和发生在这里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迹。背面牌楼高悬“涌烟浮翠”匾额,为江阴籍著名女书法家邢秀华书,两边楹联是“三吴襟带,百越舟车,其壤连长天大海;泰伯高踪,季子遗烈,斯民有楚淮雄风。”联句不仅点出了江阴重要的交通位置,而且说明了江阴悠久的历史文化,值得骄傲的是,经济发达、人民富裕的江阴市已经有七千年的人类史,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两千五百年的文字记载历史了。
新建成的兴国园,东至中山南路、南至南街、西至兴国巷、北至青龙巷,占地面积2.6万平方米。共分为凭吊纪念区、怀古赏景区、诗文化景区三大功能区。开挖了水池,种植了绿化,新建了广场,制作了大型浮雕,再现了江阴已消失的“善政桥”、“圣母桥”、“小虹桥”、“太平桥”、“暨阳桥”、“进贤桥”、“鸿渐桥”等7座古桥,建造了以历史文化传承为脉络的大雅堂、椒山亭、磬音亭、鱼声阁、悔余庵、颐春阁、上湖草堂等仿古建筑。成为现代都市的一座“城市绿洲”,怀古赏今的教育基地,市民休息、健身的极好场所。
西大门
西大门位于西横老街东侧,正对照壁。由于兴国园主入口在古塔东西轴线东侧,规模较大,它本身又同老街建筑结合。因此,其规模较小,为兴国园次入口。
照壁
照壁位于古塔东西轴终端,由水磨方砖砌成,长15M、高6.6 M。朝西为“古塔晴云”砖雕大字,点明景区主题。朝东刻“暨阳市肆图”浮雕,点明街区的文化特色。两侧分别有长7.5 M、高4.5 M围墙与老街建筑相连,并分别开发卷拱门,让西横老街与新西横大街相通,使人流及空间在新老街区间贯通。
文心画境
塔前保存有唐代石经幢,筑阁以护之。
唐代石经幢残件,二丈高,立于新修之阁内。经幢前有邑人《兴国寺石经幢记》记之。
广场周围有仿宋代戏台。
兴国塔
兴国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,原是太平兴国教寺的七级浮屠,楼阁式砖木结构。那么有人会问究竟什么叫“浮屠”呢?我们经常会说“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屠”,用来作为乐善好施的通俗用语,也是扶危济贫、救死扶伤义士们的谦逊之辞。这个浮屠也就是佛塔的意思了。
兴国塔是楼阁式塔,这种塔型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悠久、建筑高大、是最为常见的类型。苏州的虎丘塔,杭州的六合塔也是楼阁式塔。在唐代以前楼阁式是木结构的,但木结构难留存,目前仅剩下我国最古老的山西“应县木塔”。从宋代开始便是砖木混砌结构了,兴国塔便是这时的产物。兴国塔自建立之日起,便与战争连在了一起。元朝至正年间遭到战火毁坏,明正统年间修复,塔身增为九级。清嘉庆二十二年(1817),兴国寺被毁,兴国塔被损,仅留下兴国塔砖石结构的塔身。1925年在军阀混战的“乙丑围城”中,兴国塔再次遭受劫难,塔顶受炮火击中。
当时直军陈孝思占领江阴城,奉军毕庶澄占领黄山炮台,此时正值新年,人们张灯结彩,喜度佳节,年初一的一声炮响,让人们由喜悦变成恐惧。炮火一直延续到年初七,居民们断了粮,江阴的士绅纷纷向城内的陈军劝降,并向毕军疏通,要求开放通道,让陈军向苏北撤退。毕军允许让陈军撤出,但前提是要向城内发50门炮。当时负责发炮的指挥官是孟牧之,孟牧之清楚地知道如果50门炮射向城内,满城倾毁。于是孟指挥向毕庶澄请命,由他来发炮,毕同意的前提条件是要击中城内的最高建筑兴国塔的塔尖。孟牧之凝神瞄准,果然命中无误,发炮任务便交给了孟牧之。孟牧之偷偷将炮弹内的爆炸雷管抽掉,发出的炮弹未炸,从而保障了江阴城内的安全。但兴国塔却在这场战争中为了全城人民的生命安危,被削去了塔尖。
塔一层
兴国塔维修碑记
六级以下乃宋时原物。根据墙上的沟壑,这里从前应有木质斗拱飞檐。
水云楼
水云楼面池背塔,是兴国园中纪念清代江阴籍大词人蒋春霖的地方。蒋春霖(1818~1868),字鹿潭,江阴城内蒋家巷人,为苏北东台一任盐官,他自编词集,以水云楼为名,《水云楼词》极为悲凉凄婉,史家对之评价很高,称“词中杜甫”,与纳兰性德、项鸿祚齐名。蒋春霖少工诗,风格近于李商隐。中年他致力于填词,为了表示他立志填词的决心,他把以前的诗稿全部焚毁。
蒋春霖擅长吹箫,每每填出新词,便由爱妾黄婉君吟唱,他做过两淮盐大使,这分明是个肥缺,可他不谙官场,又不善于治生,到罢官归里,早已是两袖空空。在泰州生活的那段日子,他的词作越发悲凉,生活也日趋穷困。同治七年,(1868年)他去苏州投靠友人时,把亡妻留给他的唯一纪念物一枚玉戒指给当了,最终万念俱灰,毅然投入了吴江的垂虹桥,一代词宗死时年仅51岁,悲痛欲绝一直追随他的爱妾随后在泰州也服鸦片而徇情。
椒山亭
椒山亭是个单间小方亭,棋盘吊顶,攒尖屋顶。它处于园中最高点,站在此处可以一览全景。如果坐在这里歇歇脚,看看景,静静心,真有点超尘脱俗的感觉,自己的身心已经同大自然融合起来了。
此亭是为纪念明嘉靖年间,南京户部主事、刑部员外郎杨继盛。杨继盛有“铁肩担道义,妙手著文章”联传世。他与海瑞、沈练都以敢于直谏而名扬天下。杨继盛,号椒山,保定容城人,出身贫苦,七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。后来应科举考试,中了进士,在京城里受到不少大臣的赏识。杨继盛为人正直,先后弹劾仇鸾、严嵩。他大胆揭发严嵩十大罪状,条条都有真凭实据。他在奏章中还说,严嵩有十大罪,却可以蒙蔽皇上,因为还有“五奸”帮助他,这就是严嵩的间谍、爪牙、亲戚、奴才、心腹,都密布在世宗的左右。这道奏章打中严嵩的要害,严嵩气急败坏,在明世宗面前诬陷杨继盛。明世宗大怒,杨继盛继而遭毒刑,被杀害,临刑前,留下名句“浩气还太虚,丹心照千古;平生未了事,留与后人补”,死时年仅四十。这当时成为震惊朝野的一大冤案。在江阴兴国寺曾留有诗文墨迹,今拓片尚存民间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继盛的人生态度,字里行间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、英雄气概和欢乐归阴的平静,他的品德、风格为后世所敬仰。
上湖一角
大雅堂
大雅堂悬山顶,厅内有楹联:“以诗会友,大雅作,直是书人本色;议论朝政,正气扬,方称东林前辈。”大雅堂纪念明嘉靖年间的大雅诗社而设立的,大雅堂是有江阴刘光济、季科等人成立的。上联写大雅堂诗社的宗旨是为了谈诗论道、弘扬文化;下联意思要报国,扬正气,抨击当时严嵩的腐败。大雅堂成为继明末东林党人之前又一进步文学团体。岁月流逝,星移斗转,大雅堂的很多诗会雅集却已经淹没在风尘之中了。
沧州轩
沧州轩是为了纪念沧州诗社和发起人许学夷而建,沧州诗社是明万历年间许学夷发起和组织的,江阴的人文也许各位游客不是很熟悉,但告诉大家许学夷是徐霞客的岳丈,这样就比较能记忆了。许学夷写的《澄江八景》也广为人知,学政衙署遗址中的墨华榭碑廊里就刻有许学夷的《澄江八景》。许学夷组织的沧州诗社是江阴历史上前继嘉靖大雅诗社,后接熙芳园、野诗社中最有影响的一个诗社。沧州诗社当时共有23人参加,推九十一岁的诗人许仲谦为盟主。诗社曾在江阴的君山举行过盛大诗会,各地的诗人慕名前来参加,成为江阴诗歌史上的一大盛举。许学夷用漫长的40年时光,写成了30余万字的诗坛宏篇巨著《诗源辨体》,是继宋代严羽〈沧浪诗话〉之后,评述中国从周朝至明朝10837首诗及作者的又一部诗坛大作。楹联“高士合德联吟,美誉传大江南北;大著接沧浪语,百代诗话第一书。”点出了许学夷及其诗社的概况。顺便提一下,江阴“乙酉屠城”之战中那位提出“头可断,发决不可剃”最终自焚殉国的年轻秀才许用,就是许学夷的孙子。
他山之石
城市中的寂静园
郁郁葱葱
回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