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国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,原是太平兴国教寺的七级浮屠,楼阁式砖木结构。那么有人会问究竟什么叫“浮屠”呢?我们经常会说“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屠”,用来作为乐善好施的通俗用语,也是扶危济贫、救死扶伤义士们的谦逊之辞。这个浮屠也就是佛塔的意思了。
兴国塔是楼阁式塔,这种塔型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悠久、建筑高大、是最为常见的类型。苏州的虎丘塔,杭州的六合塔也是楼阁式塔。在唐代以前楼阁式是木结构的,但木结构难留存,目前仅剩下我国最古老的山西“应县木塔”。从宋代开始便是砖木混砌结构了,兴国塔便是这时的产物。兴国塔自建立之日起,便与战争连在了一起。元朝至正年间遭到战火毁坏,明正统年间修复,塔身增为九级。清嘉庆二十二年(1817),兴国寺被毁,兴国塔被损,仅留下兴国塔砖石结构的塔身。1925年在军阀混战的“乙丑围城”中,兴国塔再次遭受劫难,塔顶受炮火击中。
当时直军陈孝思占领江阴城,奉军毕庶澄占领黄山炮台,此时正值新年,人们张灯结彩,喜度佳节,年初一的一声炮响,让人们由喜悦变成恐惧。炮火一直延续到年初七,居民们断了粮,江阴的士绅纷纷向城内的陈军劝降,并向毕军疏通,要求开放通道,让陈军向苏北撤退。毕军允许让陈军撤出,但前提是要向城内发50门炮。当时负责发炮的指挥官是孟牧之,孟牧之清楚地知道如果50门炮射向城内,满城倾毁。于是孟指挥向毕庶澄请命,由他来发炮,毕同意的前提条件是要击中城内的最高建筑兴国塔的塔尖。孟牧之凝神瞄准,果然命中无误,发炮任务便交给了孟牧之。孟牧之偷偷将炮弹内的爆炸雷管抽掉,发出的炮弹未炸,从而保障了江阴城内的安全。但兴国塔却在这场战争中为了全城人民的生命安危,被削去了塔尖。
|